让多彩的种子深扎泥土开花结果
——走近成安籍邯郸电台副台长、高级记者、书画艺术家、收藏家 任和平
作者 周志鹏
中原经济协作区网【记者 钟俊华 常小靠】讯息;提起任和平这个名字,笔者无需赘言,打开百度等网站,即可一睹任和平风采。出现是“任和平 360百科”/所属类别/文化人物/教师:
任和平,男,字世安,斋名谢难斋,号不惑拾者。1962年11月生,成安县人。现任邯郸人民广播电台副台长、高级记者、邯郸职业技术学院新闻专业客座教授。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、河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、河北省新闻书画协会常务理事、邯郸市书法家学会副秘书长。
任和平从事新闻工作近40年,编著新闻业务和理论研讨书籍十多部。1999年,50万字的个人新闻文学作品集一一《追寻"地平线"》公开出版发行。1995年荣获"邯郸市首届十佳记者(编辑)"称号。2003年荣获"河北省首届优秀新闻记者"称号。2005年被邯郸市委、市政府命名为"优秀青年专业技术拔尖人才"。
任和平自幼酷爱书画艺术,对其具有浓厚地兴趣和超常的悟性,曾在画家马志海先生的长期指导下,苦练美术基础技艺。不惑之年入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培训中心,从中级班始至高级研修班,曾聆听欧阳中石、沈鹏、刘炳森、文怀沙等艺术大师的教诲,并得到聂成文、刘文华、周俊杰、李刚田、齐作声、薛夫彬、李松、胡立民、李双阳等书法名家的亲授。之后,又就读于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硕士研究生班,进行深造,将主攻方向定为草书的临习和创作,在取法王铎草书艺术精华的同时,兼收张旭、怀素、孙过庭、黄庭坚、祝允明、徐渭等书法大家的草书营养,兼学楷、隶、篆、行。
近期,《成安文学》采风团到秀园实地走访、追析往昔,或许找到了任和平先生多彩之笔背后的原委、情缘以及那颗“家国情怀”的滚烫之心、炽热之情!
何为记者?有人说:记者是一支笔,记录当下的发生;记者是一盏灯,点亮人间真情。记者说:“铁肩担道义,妙手著文章”是我们的信仰,更是我们的责任。
为什么我常嗅到泥土的芳香?因为我用脚步丈量着广袤的乡村大地……
用脚走出的中国好新闻,从“王保荣敲锣”到“‘金种子’下凡”
“新闻是用脚写出来的”,这虽然是一个笨办法,但却是优秀记者的一个宝。记者通过采访,以饱含热情的笔端,写出的新闻鲜活、生动、亲切,自然能引发受众的共鸣。任和平如是说:“基层是新闻的沃土,新闻的源头活水在基层,新闻工作者只有深入基层、贴近基层,用心感悟基层火热的现场工作和生活,用笔触描绘鲜活的真实基层,才能写出好的新闻作品。”正如人们所说的:好的新闻作品是用脚板在基层走出来的,是在群众中间用心体验出来的。
自成为一名记者、一名电台的记者开始,任和平谨记这一信条,记者既是一种身份,又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。他要求自己不能做简单的“发音者”,更要做“践行者”。大家普遍认识到:两脚接地气,文章才会有底气。有价值的新闻作品大多来自基层,要写出好稿子,靠的是腿勤、手勤、眼勤、脑勤。这就要求记者多往基层跑、多到基层看、多为基层想。只有和群众交朋友,走到他们中间,听他们说话,为他们办事,反映他们的实际情况,一个记者才会真正得到社会的认可。
任和平新闻从业近40年,获全国新闻最高奖一一中国新闻奖。作为一名电台的新闻工作者,只有脚下有泥土,报道才会接地气。他经常深入到基层一线,到农村的田间、地头和农户家中与农民朋友促膝谈心,了解党的富民政策落实情况;到企业车间、班组和工人中间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。下乡采访足迹遍布了邯郸的各个县市(区)及乡村田间地头、大街小巷和工厂企业,把有声的采访报道植根于人民群众创业、创新及生产生活的土壤中开花结果。
任和平用脚丈量、用心采写,推出了一篇又一篇鲜活而精彩的精品力作,先后有百余篇作品获得全国及省市好新闻奖。其中《王保荣敲锣》获河北省好新闻一等奖,《“金种子”下凡》等获全国新闻最高奖。由于成绩突出,任和平曾荣获"邯郸市首届十佳记者(编辑)"称号,"河北省首届优秀新闻记者"称号,被邯郸市委、市政府命名为“优秀青年专业技术拔尖人才”。
掬一捧泥土,嗅着幽幽的芳香,想起来小时候流动在岁月里的泥土气息,蕴含在岁月里的故事,和青春少年被土芬芳熏染的情愫。出生在农村的孩子,从小就在泥土窝儿里摸爬滚打,泥土一路陪伴我们长大,和泥土结下了浓浓深情。
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?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……
用心酿就的田园放歌,从《追寻“地平线”》到《大地风流》
只有经过在基层的实践磨练,才能写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好稿件,才能在一线成长、收获经验、增长才干,交出无愧于人民时代的答卷。作为主抓新闻采编的副台长,其更深层的意义在于引导更多的优秀年轻编辑记者扎根基层沃土,把新闻写在广阔大地上,写在人民群众心坎上。新闻工作者只有为时代放歌,为人民鼓与呼,浓墨才能蘸满真情。
新闻传播工作本质上也是群众工作,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显著特征,就在于它的实践品格。任和平在稿件编排和栏目设置上坚持以小中见大,见微知著,彰显出“以人为本、执政为民”的执政理念。他大胆尝试、大胆改革,通过口语话的语言,用故事化的手段、细节化的手法、情感化的表述,用接地气的新闻,为听众娓娓道来,让听众更直接、更人性化地了解身边的感动,在潜移默化、润物细无声中获得营养,有多档节目获得听众的一致好评。
“老是把自己当珍珠,就时常有怕被埋没的痛苦。把自己当泥土吧!让众人把你踩成路。”这是孔繁森同志用以自勉的座右铭,也是我们窥知他内心世界的一面镜子。任和平时常用这句话激励自己前行,这也是他在工作和生活中躬身践行的诺言。
任和平在新闻战线工作几十年,编著新闻业务和理论研讨书籍有十多部。其中在1999年7月份,编著的50多万字的个人新闻文学作品集一一《追寻"地平线"》公开出版发行;之后又陆续出版《大地风流》等多部作品集,曾轰动一时。用心去感知,用情去浸润。他学会了在人民和生活中去吸氧,他懂得了一名记者只有低到尘埃里,才能闻得见泥土的芳香。只有踏踏实实“走村”,才能写得让听众“走心”。从《追寻“地平线”》到《大地风流》是两部直面基层一线农村、企业,是原生态、带露珠的新闻资料专辑。作品讴歌新时代,礼赞人民群众,用贴近群众的情感来表现新时代的城乡巨变。
我们的记者、节目、稿件内容和栏目的语言,都只有沉下身心、走进基层,在色彩斑斓的社会生活中紧贴时代脉搏、感悟生活真谛,让基层意识、群众观点真正融入血液,才能采写出富有时代气息的新闻作品,才能办出有温度的“知心大姐”。
为什么我的作品带着温度?因为我紧贴着时代的脉搏……
用真情书写的华美篇章,从“清晨热线”到“滏阳河纪行”
每天清晨7点,让我们一起通过飞扬的电波,表达对人、对事滚烫的热爱,一起去遇见一天的美好。每天清晨,一个声音在邯郸大地的上空响起。这是一档温情、原创的带露珠的直播节目,任和平负责监审的《清晨热线》专栏已成为全国具有影响力的品牌栏目。
只有心中有真情,文字才会有温度,只有铺身在现场,心里才会有感动。新闻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,关注国家大事,关心民生福祉,在基层一线寻找最美故事,讲好精彩故事,才能创作出有深度、有分量的新闻作品。作为新闻媒体,如何结合自己的行业特点,做出让人民满意的好新闻?实践证明,走进基层,融入群众是最好的方法。这是因为,新闻报道的全部事实都存在于社会实践当中,新闻工作的基本方法就是深入实际、调查研究。只有带着感情走出去、沉下去、融进去,用心感受、用笔触展现时代的脉搏及随时发生的新变化,新闻报道才会有现场的温度,才会有清新朴实的文风,才会有打动人心的力量。任和平牵头先后推出了“国庆展播”、“悠悠敬老情”等多篇高质量、有影响力的有声系列报道。
作为一名忠诚的记录者、见证者,唯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,坚持深入生活、扎根人民,将个人情感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,才能写出既有时代精神,又有思想深度和生活温度的作品。任和平从记者到副台长,一直坚持行走在热火朝天的农村、企业一线及改革开放的前沿,抵达生活和历史现场。用真情书写沸腾的、如火如荼的华美篇章,关注社会关切的热点和难点问题,根据报道需要随时开设阶段性专栏及热点追踪,如“沿滏阳河农村小康纪行”到“漳河防汛纪行”等一些临时性栏目,针对脱贫攻坚战依然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等问题,此时,更需要挖掘和记录脱贫攻坚伟大精神,营造良好扶贫氛围。他和新闻同仁有时骑着自行车,进行实地采访、直播现场实况,助推了小康路上问题的有效解决。
世界上最伟大的战地记者,罗伯特·卡帕(1913-1954)有一句名言:“如果你的照片拍得不够好,那是因为离得不够近。”离得近些、再近些,无限接近事实的真相,从来都是一名新闻工作者应有的坚持。任和平经常说,要到丰富多彩的生活里去,到实实在在的最基层去,只有多下基层、多下乡,接上“地气”,才能写出有温度的好作品。作为时代忠诚的记录者、见证者,始终要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,深刻挖掘社会现实的鲜活新闻事件,讲好故事、传播党和政府的声音,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新闻工作者。
“暧暧远人村,依依墟里烟”的美丽风光,是多少人心驰神往的记忆。正如闻一多先生所说:人生的色彩无不从一张白纸开始,用心中七彩的之笔,描绘出属于自己的色彩。家乡如我的母亲,是用她的一草一木在哺育我们成长。家乡的水是仙水,家乡的土是金子。
为什么我回到您的怀抱?因为家乡是我永远的眷恋……
用笔续写多彩人生,从“回村建‘秀园’”到“我最崇拜的人”
一字一书、一笔一画、一刻一雕,书为心声,画为心迹,见字如画,睹物相思。任和平先生随着年龄的增长,理应安度岁月,悠闲享乐,然而他却说,时间充裕了,更有时间在传承传统文化方面做些贡献。而这以后,他仿佛又踏上了又一个新的征程,在邯郸市区先后创办了多家书画培训机构,悉心传授书画艺术,现在也可以说是桃李满天下了。他情系桑梓、不忘初心,用文化助学回报家乡。他用手中的多彩之笔,或写或书或画或雕。从城市又到家乡、建秀园,隽秀万千于尺幅间,抒胸臆,化妙境,释本真,讴歌时代风采,描绘家乡风物。
一个没有特质和独立思考的艺术家难以创作出好的作品。书法是书家抒情达意的特殊语言,任和平多年钻研书法艺术,并赴京遍拜名家名师,采百家之长,技艺日臻,自成一家,作品多次受到社会好评。他以行、草见长,其特点是书风飘逸洒脱,气格高雅;笔意既朴拙浑厚,苍劲挺拔,又翩然舒展,流畅自然,显示出了刚柔相济的气势,用笔灵活迟速相宜,气运飞动挥洒自如,不拘一格,形神兼备,学术兼修,自成一体。
近年来,他倾其所能,先后拿出三四十万元,将村里自家老宅改建成了弘扬传统文
化、学习党的富民政策以及村民交流培训的综合性文化大院,取名叫秀园——定期为村民提供政策咨询、为村小学学生书画培训以及对民俗、民风挖掘等公益性活动。用政策引领生活,让艺术点亮童心,温润孩子的心灵,让多彩的种子深扎泥土,在家乡的土地上生根开花结果。秀园主人任和平先生,每周都义务为村里孩子们上课,上午在小学为小学生上硬笔书法课;下午在秀园为学生们讲述民俗故事,研习古文,授课毛笔书法。很多小学生在升初考试中,因字体公正文面清楚而受益匪浅。2019年,县举办中小学生书法比赛,小学毛笔组获奖共6名,家乡后裴里村小学就占了5名,取得一等奖一人;二等奖两人;三等奖二人的好成绩。同时,也带动和影响了周边村文化事业的发展,村民的文化素养,文化氛围及社会风气都有
了明显的改观和提升。
目前,秀园很多人慕名而来,或参观交流,或思乡怀旧;或吟诗作对,或引吭高歌……赠人玫瑰、手有余香。更有趣的是:今年学校期中考试,有一道考题是“我最崇拜的古人是谁?你猜怎么着,有好几个考生都写道:我最崇拜的古人——是秀园的书法老师任和平。
虽然离开家乡多年,依然眷恋着生我养我的土地,和那幽幽泥土芳香,那里有我的根儿,有我儿时的身影,和深深浅浅的脚印,有我儿时的伙伴儿,有我回归泥土的父母! 一盏心灯,一笺墨香,一尺方桌,在传承文化艺术广袤大地上,任和平先生勾勒出了属于自己的碧空蓝天,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艺术风格,让多彩的种子深扎于家乡广袤的大地,枝繁叶茂开花结果!
(作者简介;周志鹏,男,高级政工师,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人文科学研究所特约研究员,河北省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专家,邯郸市“四个一批人才”,成安县作协主席。著有:《乡吐》、《乡略》、《乡情》及《志鹏说理儿》、《志鹏观点儿》、《志鹏声音》系列丛书等。)